300学识网

首页 历史知识

余姚接连发现多处距今几千年的文化遗址,为什么慈溪人感到惋惜?

497人浏览   2024-02-16 06:41:36


从1973年起,在浙江余姚相继有重大考古发现,包括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2004年发掘的田螺山遗址、2019年发掘的井头山遗址、2020年发掘的施岙遗址。


7000年前,河姆渡人住上了二层“楼房”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在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3300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改写了中华文明摇篮只在黄河流域的史观,证明了早在7000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河姆图遗址环境图




河姆渡人首创榫卯结点的技术。他们住的房子是木结构的架空底层“楼房”,木构件连接处采用榫头和卯口工艺技术。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他们睡在二楼里,不怕日晒雨淋。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河姆渡人已经能吃上籼米和粳米饭。他们种植籼稻和粳稻,可能一年两季收获。这就填补了我国考古历史上新石器时代“有粳无籼”的空白。而且河姆渡人栽培水稻的历史,比印度发现最早的水稻还早了3000余年。



河姆渡人具有先进的雕刻艺术。出土的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有陶塑的猪、羊、人头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还有至今仍能吹出乐曲的骨哨。


1982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出土刻猪图案的陶钵



7000年前,田螺山人驯化了野鹅


田螺山遗址的年代距今约为5500--7000年,是迄今为止在河姆渡文化区域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史前村落遗址。这一重大发现,表明了新石器时代,这里的文化聚落形态已经形成。



田螺山人的干栏式建筑依山傍水,他们营造房子的建筑基础,采用了厚薄不一的垫木板,在木板上面立木柱,其技术水平超过了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田螺山人还建造了一座埠头,便于捕鱼舟停靠。



田螺山遗址建筑遗迹



田螺山人吃的食物已经很丰富。吃的植物中除稻米外,还有芡实、菱角、酸枣、薏米、蕨菜等;吃的动物有狗肉、牛肉、鹿肉、金枪鱼等。



田螺山出土的金枪鱼骨



田螺山人还是世界上最早将大雁驯化成了圈养鹅的。遗址中发现了232块鹅骨头,其中4块来自8至16周龄的幼鹅骨骼,这些幼鹅(大雁)没有远距离飞行的能力,应该是人工驯养的。为此中、日考古学者最近联名撰写了研究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认为田螺山在约7000年前,就已有了世界上最早被人工圈养驯化了的鹅。


2013年,国务院公布田螺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螺山出土兽骨雕刻骨笄,用作头饰



8000年前井头山人吃上了海鲜大餐


2019年发掘的井头山遗址,发现了成吨的海生贝壳,是迄今为止中国东南沿海发现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距今约8300年-7800年,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它对研究中国海洋文化发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井头山遗址贝壳层



井头山人生活在海边,以渔猎为主。海里的鱼类和贝类是他们的主要食物。他们特别爱吃牡蛎、蛏子、毛蚶、蛤蜊、蛏子、海螺等海生贝类,并用这些贝壳打磨成精美的装饰用品。他们还能吃上少量的稻米饭,麻栎果和橡子果也是他们的主食之一。



田螺山出土的海产品



井头山人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漆匠。他们往木器上涂上了发明的人工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漆器,显示了他们当时的高科技漆器工艺水平。



井头山出土的漆器



井头山人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木碗。木碗落在海水中不会沉没,而陶器类碗盆则不行。木碗的诞生,标志着井头山人进入了海洋。当初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了一只木胎漆碗,距今约6300年,而这只木碗距今8300左右,比河姆渡木胎漆碗早了2000年。



井头山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井头山出土的木碗



4000年前,施岙人发明了“井”字形水田结构


2020年发掘的施岙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文化系列最完整、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遗迹,发掘区周围古稻田总面积约达90万平方米。施岙遗址年代距今6700年到4500年,从河姆渡文化早期延续到良渚文化时期。



施岙遗址古稻田示意图




施岙人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他们修筑了1-4米宽的田埂,将稻田分隔成“井”字形结构。这种大规模的“井”字形水田结构,目前全国范围内仅见,也是现在水稻田结构的源头。同时他们在田埂中间设置了排水口,并与河道、沟渠连接,形成完善的稻田灌溉系统。



施岙遗址古稻田道路系统



施岙人用石犁耕地,用石刀清除杂草,还将木头和竹子铺垫在田埂上,以防行走滑溜。其中铺垫在道路中的一段距今约4900年的残缺独木舟,是宁波地区发现的最早一艘独木舟,也是浙江境内发现的第三艘史前独木舟。



施岙遗址出土的残独木舟




施岙人大面积种植水稻、发明大规模“井”字形水田结构,表明了长江下游史前发达的湿地稻作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技术,是对中华文明的演进的巨大贡献。



施岙遗址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



施岙遗址的土壤,从里面筛选出来稻壳、砻糠尾巴和杂草、




为什么慈溪人认为上述文化遗址本来在慈溪地界,不是余姚的呢?


许多慈溪当地人感到郁闷,具有全国重大考古发现的这几处文化遗址,明明是在慈溪地界上,什么时候跑到余姚去了?这就需要了解一下有关的历史。


先来看看这几处文化遗址的地理位置。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余姚县罗江乡河姆渡村;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村口;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村;施岙遗址位于余姚三七市镇施岙自然村。


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都在余姚市的东南方,而且巧的是,这几处遗址几乎挨在一起,特别是田螺山遗址与施岙遗址,是隔壁邻居,集中在相岙村。井头山遗址东距田螺山遗址约2公里,南距河姆渡遗址约8公里。前3处遗址都在三七市镇范围内。





历史上这几处文化遗址所在地归属


河姆渡遗址所在的罗江,又称芦江,东与今天的宁波市江北区乍浦村相连。罗江古属句章县(治地在今慈城城山渡)、慈溪县,有“句章旧地文献邑邦,芦江古邨东南佳景”之美称。宋代时,罗江为“慈南名乡”,明清时,罗江市集为慈溪“南乡六市”之一。


田螺山遗址与施岙遗址所在的三七市镇,同样东接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南至余姚二六市村,西接原官桥村。而原官桥村再向西,便是井头山遗址所在的井头村。


三七市镇旧称金川,古属句章,唐开元廿六年(738)慈溪正式建县后,为金川乡。宋元明清,境域时有变动,但今三七市镇属金川乡始终未改变。


三七市镇以集市而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记载“三七市,县西二十五里,月逢三、五、七、十市,故名”。


如果再细致一些,相岙村最早不归属于三七市镇,而在原二六市乡辖区内。旧时相岙村属慈溪县二六市镇十、十一保。施岙自然村原叫东施岙,于2001年与相岙村合并。二六市因农历逢二、四、六、九市集,故名二六市,此名一直延续至今。1986年,三七市撤乡建镇。1992年,二六市乡并入三七市镇,成为一个村了。


二六市村和相岙村与今宁波江北区慈城镇紧紧相连。井头村现为二六市村的自然村。


可见,上述几处文化遗址实际上连成一片的,都在余姚市的东南方。历史上,这块地方属慈溪县管辖。



1954年前两县区域的划分地图



慈溪县,秦时为句章县,句章县政府所在地在今天的宁波慈城城山渡。

隋文帝时,将鄞县、鄮县、余姚撤销,皆并入大句章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慈溪县正式建县,县衙门在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内。


慈溪的名称,与东汉董黯“母慈子孝”的故事有关。“东汉董黯,句章人,以孝闻。母病思饮大隐溪水,黯不避寒暑,日跋涉以致。后迁家溪畔,侍母更勤,母病竟愈。人仰其德,咸称该溪为慈溪。唐开元邑始建县时,遂名曰慈溪。”


为什么这块地方原属于慈溪县管辖,却怎么会跑到余姚去了呢?这是因为到1954年,慈溪、余姚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大调整。



1954年10月,宁波专员公署《关于划建棉区县和机场特区及调整余姚、慈溪、镇海县界草案》,余姚县与慈溪县调整县界。余姚县大沽塘以北产棉区整体划给慈溪县,包括逍林区15个乡镇、浒山区16个乡镇、周朝区17个乡镇、周巷区5个乡镇、临山区4个乡镇、泗门区8个乡镇等共65个乡镇。慈溪县南部稻区、山区划给余姚县,包括城关区(慈城镇)10个乡镇、庄桥区2个乡镇、丈亭区9个乡镇、陆埠区12个乡镇、云山区9个乡镇等共42个乡镇。后来在1956年、1960年、1979年又分别作了局部调整。





那次调整,就将原在慈溪地界上的河姆渡、田螺山、井头山、施岙,还有鲻山等具全国影响的文化遗址一括子调整划到余姚去了,弄得现在不少慈溪人心里总不是滋味。而余姚人则调侃说,余姚已经有了像王阳明、黄宗羲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才不稀罕那些古遗迹呢。


不过,文化遗迹也好,文化名人也好,都是属于中国的,是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地人,更是值得自豪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300学识网 鲁ICP备202202907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