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学识网

首页 人物百科

李白是不是书法家:不只是诗人,更是一位书法家

759人浏览   2024-02-09 20:20:09

“爱酒”可能是大多数文人的共性,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文明的历史中诞生了无数文人墨客,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古代文人给我们的留下了难以数计的瑰宝。文人墨客的瑰宝之中,总有酒的痕迹。说起喝酒的文人,作者不禁想到了诗仙李白。

李白画像

提及李白大家并不陌生,李白斗酒百篇,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在晚唐时期就被御封为“唐代三绝”。但是你知道吗,李白不但是是人人皆知的“诗仙”而且还是书法大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上阳台帖》是李白存世唯一的书法。其实宋朝的时候内府收藏的李白的真迹还有很多,包括草书《岁时文》、《醉中帖》、《饮酒诗》和行书《乘兴帖》、《太华峰》等。但由于当时李白写的书法作品和他的诗歌一样都乘兴送人了,唐宋时期的民间应该也流传有很多李白的书法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战争、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李白的书法作品在流传中都失传了,唯有他的诗歌被一代一代人口传笔录传颂下来。

我们现在也只能从李白的《上阳台帖》这一幅仅有20几个字的书法作品里感受诗仙的笔墨情怀了。

《上阳台帖》是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年)和好友杜甫、高适到王屋山阳台观纪念司马承祯所著。

李白于开元十二年(724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赞赏。后唐玄宗命司马承祯王屋山建立道观,并题写匾额。而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而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擅长山水画。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并来此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宫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故有感而书《上阳台帖》。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短短的25字,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再现了“落笔听风雨”的飘逸感。许多名家也对这个作品赞许有加: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常保立:“太白以诗文青史第一行世,不特书法。白此帖中,唯质成文,援笔墨中锋引带,驭锋直冲拔真气,点承暗筑运斤风,沉着痛处,出者进也,纵勒驰掣间:煌煌然,若熔出冶,随地流走,真大德曰生也。” 现代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此帖有李白名款,有宋徽宗亲题签和跋,用笔不循故常,天马行空,吻合于李白诗风豪迈不覊,宜为太白真迹。”

李白的字不单单是字,更像是一副画,苍劲飘逸的一笔一划无不体现着李白对司马承祯的思念,其中寄托的友谊之厚重更是难以估量,李白当时的心境都在里面了。

人生就是这样,理想总是被现实打败,而我们却无可奈何,昨日无话不谈的朋友,也许说不定哪一天就离开我们了。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在一起时就应开怀畅饮,把酒言欢,珍惜当下。就像李白《将进酒》中说的一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缘起于《上阳台帖》,茅友公社在十几年的行业经验积累中,匠心打造了一款文化人的酱香“上阳台酒”,以此致敬诗中之仙,酒中之仙李白,致敬文人友谊,遥想那个恢弘的时代,感怀那些人生际遇,对酒当歌。

上阳台酒

此款酒正背标采用文物修复级宣纸,配以《上阳台帖》原文布局,瓶盖采用文物裱装楮皮纸,配以麻绳彰显古朴,尽显“唐代风骨,宋代美学”、拙朴的文人之味的复古文化气息;酒体风格凸显出一个“净”字,纯净无杂质、无杂味;酒“净”味“雅”,悠长沁人,恰如《上阳台帖》笔墨一尺,道尽气象万千。此酒制造过程也是颇为讲究,遵循“选藏调”体系,所谓的“选藏调”体系是指专家严选陈年基酒、茅台镇恒温贮藏;陶坛存储可追溯、竞争勾调多维品鉴;专家把关确保品质、只选酒不酿酒。

上阳台酒

酒文化是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文人墨客相聚一堂,岂能少了酒,正如现今请客会友,一瓶好酒是少不了的。何以解忧,也唯有杜康。

上阳台酒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300学识网 鲁ICP备202202907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