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学识网

首页 人物百科

杜聿明一生的简介,16年后对方却没死,还成了国家高官

761人浏览   2024-02-14 07:41:32

1962年的国庆典礼上,离开了功德林的国民党战犯杜聿明,见到了一个他绝对想不到的人。

这一年,原本的蒋介石铁杆追随者、黄埔系学生中除了胡宗南之外,最受蒋介石信重的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已经完成了思想改造。

在功德林中,杜聿明聆听管教干部的教诲,学习我党的各种著作,再加上亲自体验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深刻反省了自己当年的反动行为,终于在1959年成为我国第1批特赦战犯。

由于在功德林中良好的表现,以及诚恳的反省态度,1962年的时候,杜聿明受邀参加当年的国庆典礼。

对于已经转变过思想的杜聿明来说,能够参加这样的盛典,他的心中无疑是十分欣悦的。但没有想到的是,很快,他的这种欣喜就变成了惊吓。

就在国庆典礼上,他见到了一个16年前在战场上被自己杀死的人。

这个人是谁?为什么在16年后又出现在了杜聿明的面前?

少年杜聿明

杜聿明出生于1904年,尽管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十九世纪初都不是什么好年份,但对于杜聿明来说却并非如此。

尽管他的出身也说不上什么高官显贵,但那个年代,高官显贵,反而才更加危险。而杜聿明家中世代都是当地士的绅豪族,不但家境富裕殷实,而且父辈的人脉还很广。

比如他的父亲就不是普通的土豪地主,而是曾通过科举考为举人。要知道,这在封建社会可是相当高的文凭了,进士三年才取三百人,真正考取的人很少,举人也可以入朝为官,在社会上也会享受许多尊敬和待遇。

有这样一个父亲,自然希望杜聿明也读书从政,光耀自家的门楣。只可惜,杜聿明从小就希望参加军队,保家卫国,不想按照父亲的安排读书从政。

为此,杜聿明的父亲还表达过对“当兵的武夫”的不屑。

对于杜家这样的家庭,父亲的权威是很难被反抗的。尽管杜聿明一心想要报考军事学校,但是他知道,如果自己直接同父亲提,是绝对不会得到支持的,相反,父亲还会将他关在家中,不许出门。

但父亲固执,杜聿明也同样执拗。父亲越是不允许,他越是盼望走进军校,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因此,在杂志上看到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时,他立刻就将其定为自己的目标。

在苦思冥想之后,杜聿明定下了瞒天过海的计策。他先是告诉父亲,自己想通了,决定报考北京的大学,这样说动就能说动父亲,让自己离开家乡,走上赴京赶考的道路。

当然杜聿明是绝不可能去北京报考什么大学的,他的心里只有黄埔军校。在取得父亲离家的同意后,他就带着本应用来上京的盘缠转道南下,一头奔向了广州。

在去广州的路上,他还结识了数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都是想要报考黄埔军校的。可惜的是,等他们终于抵达广州,已经错过了黄埔军校的考试。

这时,杜聿明的家族人脉就派上了用场。

原来他的父亲有一位好友名叫于右任,此人在国民党中十分有名。他是原本的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职务。只要能请动他说情,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必定会给他们三分薄面。

就这样靠着父辈的人脉,杜聿明顺利获得加试,进入了黄埔军校,从此开启了他作为蒋介石嫡系的一生。

倒霉经历

在许多人看来,加入了黄埔军校,又在毕业后被分配到教导一团对于杜聿明来说,他未来的升职路线简直是可以预想到的光明满满、平步青云。

但或许是前20年的人生太过顺风顺水,就连老天爷也要让他倒倒霉,好平衡一下。在此后的几年间,杜聿明简直是霉运连连,让人不禁想要感慨,一个人的运气果然是守恒的。

1924年年末毕业后的杜聿明被分配到教导一团。或许是因为在军校时的表现不和蒋介石的眼缘,刚刚进入军队的杜聿明军衔并不高,并且随军东征的时候,几次立功的机会都因差阳错的与他擦肩而过。

更倒霉的是终于从军校毕业,想着在军队中建功立业的杜聿明,却在第一次出征时就生了一身的疥疮。在病痛的折磨下,他只得离开一直以来向往的军队,回到广州治疗。

就这样,杜聿明错失了这次所有的战斗机会,教导一团的第一波军功,他半点都没有捞到。

养好病后,杜聿明很快就生龙活虎的回到了黄埔军校,但他却被派往后来和蒋介石冲突连连的北方军阀冯玉祥那里,就此离开了教导一团,错失了一开始就成为蒋介石嫡系的机会。

但这还不是最惨的,更惨的是,他黄埔军校的身份在蒋介石那里是吃香的嫡系,在冯玉祥这里却不是。没多久,他就被排挤出冯玉祥的部队,灰溜溜的回到了老家。

你以为他的厄运已经到头了?实际上才刚刚开始。

他在老家给小军阀练过兵,被阎锡山剿灭,进了监狱。刚刚从监狱出来,想着去南方投奔老同学,没想到又被军阀孙传芳扔进了监狱。

等他成功越狱,去武汉投奔北伐军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武汉方面又将他当做蒋介石嫡系关了禁闭,甚至准备把他枪毙。

这可比前面几次都要严重多了,为了不坐以待毙,杜聿明只好再次越狱。等他再次奔向南京,这一次终于见到了他命中注定的伯乐,他最敬爱的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先生。

在外几度奔波,每投奔一个地方就进一次监狱的杜聿明如同见到了亲人,想必现场该是两行泪水,潸然而下,颇为感人的相见吧。

而在此之后,随着蒋介石下野又复职,杜聿明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蒋介石心腹。

在面对有知遇之恩的蒋介石时,杜聿明是真的认真靠谱,踏实肯干。他主持建设机械化部队,四处征战担当“救火队长”,为蒋介石稳定局势立下汗马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也履历战功,他能打硬仗,在抗战攻坚中多次发挥重要作用,后来还被蒋介石派往缅甸,与其他同盟国共同作战。

少年吴瑞林

相比于家境优渥,童年丰富多彩,还可以选择去北京读大学,还是去广州上黄埔军校的杜聿明,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吴瑞林的童年就要黯淡的多。

吴瑞林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比杜聿明小上11岁,但两人的童年经历可以称得上天差地别。

吴瑞林的家庭十分贫苦,祖上三代贫农,正如前面所说,上个世纪初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好年份,对于出身贫苦的吴瑞林来说就更是如此。

贫穷,有的时候是一切不幸的根源。

在吴瑞林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父亲就是整个家中的顶梁柱,是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失去父亲以后,母亲带着4个孩子,生活愈发艰难。在吴瑞林刚刚6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做一些打杂的工作贴补家用。

幸运的是,他这份打杂的工作是跟在私塾先生身边的,因此,虽然家庭贫困,他也在幼年时期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机会。

但好景不长,在教书先生身边打杂的收入,显然不够养活自己。几年后,他们的家庭情况每况日下,已经到了需要10岁的孩子去砖瓦厂打工的程度。

不得不说,正是这份在砖瓦厂打工的经历成就了吴瑞林,让他的人生从此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

在吴瑞林的工友中有两个共产党员,他们正以审慎的眼光观察着工友们,想要从中找到可以发展为同志的人。小小年纪就识文断字,并且对地主阶级压迫有着深刻仇恨的吴瑞林,成为了他们发展的对象。

在这里,吴瑞林真正的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两名工友的介绍下与我党有了接触。三年后,他正式加入共青团,开始为了革命而奋斗。

加入共青团以后,年仅13岁的吴瑞林成为了我党在四川地区的地下交通员,接受中央的指派,在四川省各县之间往返,为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传递消息、开辟地下工作。

别看他年纪小,实际上聪明又机灵,在地下工作中也谨慎小心,从不失手,为我党在蜀地的革命工作作出过许多贡献。

后来吴瑞林正式加入红军,跟随红四方面军四处征战,屡立战功,又兼任文职工作,做的同样颇为出色,被称赞为“军政兼优,文武双全”,毛主席还称赞他是“川陕活地图”。

抗战时期,吴瑞林在山东地区抗击日军,捷报频传。由于在战斗中负伤导致右腿微跛,吴瑞林以“吴瘸子”的名号在当地打出赫赫声威。

生死迷局

吴瑞林与杜聿明,两人命运的交汇自1945年开始。1945年9月,刚刚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蒋介石又开始了自己最擅长的政治活动——内斗。

并且维持着他一贯双线操作的风格,不但要与共产党搞内战,还要在国民党内部搞小内斗。

很快,在云南担任昆明防守总司令的杜聿明就接到了蒋介石的密令,要求他尽快解决多年盘踞云南的大军阀龙云。

杜聿明搞闪电战的能力一直很出色,面对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蒋介石的秘密命令,杜聿明毫不犹豫的执行了。

在龙云被拉下马之后,两人还上演了一场周瑜打黄盖的好戏。蒋介石将杜聿明叫回重庆,表示要惩戒他擅自行动。当然,惩戒的结果就是他被调到东北,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蒋介石赋予他统辖一地大权,可以说是妥妥的暗中升职了。

同一时间段,我党也将吴瑞林调往东北工作,担任东满临时指挥部参谋处处长。

故事的两个主角终于走到了同一舞台上。

1946年10月,命运的帷幕已经拉开。杜聿明携十万人马,对吴瑞林的辽南独立师展开围剿,而当时吴瑞林手下只有万余名士兵。

这样的敌我差距,按照我军一贯的作战思路,应当绕开敌军主力迂回作战。吴瑞林也按照这样的思路向上级进行请示,但当时接到上级回电,确实要求他死守的。

偏偏事情最巧的是,这封电报被敌军截获,辗转交到了杜聿明的手中。因此,杜聿明心中潜意识已经认定,吴瑞林必定守在阵地之中。

但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从来没有死守一地,让军中将士白白送命的道理。正如我军一贯的宗旨,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由于唯一可以与上级联络的电报机已经被敌军炸毁,在谨慎的判断过敌我局势之后,吴瑞林决定带部队撤退。

为了避免被敌军发现端倪,他还特地将我军分为三部分,渐次撤退,给敌军营造出我军一直在坚守阵地的假象。

靠着这一手,吴瑞林带着我军将士顺利完成了转移,杜聿明则被假象欺骗,误以为自己已经彻底歼灭了吴瑞林和其所带的部队。

由于当时的杜聿明在东北天高皇帝远,他的自信心也逐渐膨胀,在当地养了许多报纸媒体,每天对自己歌功颂德,到处吹嘘自己的功绩,吴瑞林自然也上了他的功劳簿。

不久,杜聿明因身体原因离开东北,与东北之间的消息往来也逐渐断掉。后来形势急转直下,三年解放战争开打,到1948年6月,杜聿明赶赴徐州,担任“剿总”副总司令,却被我军打得节节败退。

1949年1月,杜聿明被俘,后来辗转被关押在功德林,更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消息了,也就没有机会知道吴瑞林未死的真相。

等到1962年的时候,两人在国庆典礼上乍然相见,倒是把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杜聿明吓了一跳。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300学识网 鲁ICP备202202907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