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古人种下文明之火,中华文明的熊熊火炬在中原大地延续。如今,古老的建筑伴随着城市的成长,在时间长河的映衬下,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特色。
中原网以“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为题,在二十四节气里,寻迹×手绘郑州古建筑,品碧瓦朱檐间流露着的独特韵味,寻隐藏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与美。
大暑日至京襄城遗址
赴一场千年之约
京城古城址(京襄城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东南10公里处(即京襄城村周围)。总占地面积约740亩,以文物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旨加以保护有着近3000年历史的京襄城遗址。
公元前772年,“桓公寄孥”于此,后二年,郑武公以此为都城,建立了东方郑国,时拥有虢、郐等十邑之地,是为“武公之略。”《读史方舆纪要》中载:“京城在荥阳县东南三十里,春秋郑邑。”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封大叔段于京城,周襄公十六年(前636),周有“叔带之乱”,襄王出避,郑文公迎王居此城,当时称为襄城。公元前205年(汉高祖二年),这里曾设置京县。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废京县并入荥阳。此后多称这里为古“京城”、“襄城”,后又合并叫“京襄城”。
京襄城的城墙貌不惊人,但历经了近三千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在中原大地上。原来的京襄城,南北长1 775米,东西宽1 425米。当日的古城墙大都被毁,现存的城墙遗址,是西城墙北段和东城墙南段两部分。北段城墙遗址长约150余米,高约15米,自南向北伟岸横列,远望状如雄师,形似骆驼;近观,罕见的薄层夯土层约十公分左右,层层迭加,恰似古代武士的紧固铁甲,可见当年筑城之坚实功夫。
现城墙裸露地面的部分,虽经历了沧桑风雨的剥蚀,但墙体结构依然坚实而凝重,上面杂木丛生,枝柯相交,既保护着城墙免受风霜雨雪的洗劫,又见证着近三千年的历史风云,给人以苍古幽幽之感。今世界各地郑氏族人到此瞻仰这座苍古城墙。
沿“日”字型古城的横城墙东行,一条与城墙呈垂直型的荒沟呈现在眼前,此沟名为“阴司涧”。沟底时宽时窄,宽处有50余米,窄处仅能容下一头牛,沟西头尽处往南拐,相传便是当年郑庄公与母亲武姜“掘地黄泉相见母”之处(亦称黄泉见母),这个故事在《左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大暑时节
传统二十四节气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逸周书》曰:“土润溽暑(溽暑,指潮湿而闷热)。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万物狂长的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物候现象
01
一候腐草为萤
第一候是说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
02
二候土润溽暑
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
03
三候大雨时行
第三候是说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民间习俗
01
送“大暑船”
大暑时节,浙江台州沿海有送“大暑船”活动。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的人群。
“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在海上点燃,随水而去,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祥和。
02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2025-02-22 01:46:42
2025-02-22 00:51:26
2025-02-22 00:30:39
2025-02-22 00:26:28
2025-02-22 00:02:49
2025-02-21 01:23:4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300学识网 鲁ICP备2022029071号-7
把钱存在银行,并非完全没有风险,有几种风险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