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学识网

首页 历史知识

历史战争故事, 中国历史上和日本的六次大战,你最气愤心痛的是哪一次

348人浏览   2024-02-14 10:14:38

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一共交过六次手。第一次战争发生在唐朝,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大唐13000人和170艘战船对抗日本42000人加1000多艘战船,这场兵力悬殊的海上战争以日本惨败结尾。这一战让日本被大唐俯首称臣,还派遣使者学习唐朝的文化制度。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白江口之战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

第二次战争,忽必烈远征日本1274年,号障碍征服的元朝集结两万盟汉军向日本进发,但是遇到海上暴风雨,让元朝军队不战而败,只好原路折返。

忽必烈远


元军停泊在博多湾口的舰队一片混乱,不是相互碰撞而倾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后台风暂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士兵根本无法相救,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此役元军死亡人数达到13000人,日本史书则称之为“文水之役”,所以当时世界最强军队不战而败了

元朝进攻图

元军

第三次,明朝嘉靖43年,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遭遇日本海盗入侵,将领张经帅军抗倭军队轻松击退倭寇,海盗。

明军

张经(1492—1555年),明抗倭名将。字廷彝,号半洲。闽侯县人。勤奋好学,有文武之才。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及第,历任知县、吏部给事中、太僕寺卿,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等。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弹劾不避权贵。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犯境,张经受命七省总督,亲临前线指挥,先后在石塘湾、三泾江大获胜利,斩寇1900余人,又焚溺倭寇者不计其数,史称“东南战功第一”。因与督师赵文华不睦,而赵文华窃取他的功劳欺上,他于卅四年十月被冤杀,直至隆庆初年,其孙张懋爵上疏诉冤,朝廷才为其平反,恢复原官,赐谥“襄愍”

抗击倭寇战略图

同年五月,张经亲临前线指挥广西“狼兵”,联合北军,夹击占据拓林川沙洼(今上海市川沙县)的倭寇,先后在石塘湾、三径江大获胜利,斩寇1900余人,又焚、溺死倭寇者不计其数,这一辉煌胜利,震动全国,史称“东南战功第一”。但因工部侍郎赵文华与他不睦,以“督师”名义与浙江巡抚胡宗宪疏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并窃取他的功劳欺上。世宗皇帝问严嵩,严嵩对如文华之言。世宗深信谗言,张经被逮至京,他奏述此次歼灭倭寇经过,并奏接任总督以来,前后俘斩倭寇五千多人,恳乞宽恕。但世宗不容置辩,于三十四年十月冤杀了张经,终年64岁。

张经

第四次,万历援朝战争1592年,日本16万军队侵略朝鲜,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出兵五万前去救援。 1595年双方议和,但是日本贼心不死, 1597年又召集14万大军侵犯朝鲜。明朝再次出兵应敌,先是调兵四万,后来又增至七万,双方不分胜负,直到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病死,战争才宣告结束。

明朝海军

丰臣秀吉

第五次,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的联合舰队全灭。这次战败导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

失败的原因:一、意见不统一 二、内部派系林立,互不支援 三、官兵能力素质差距 四、落后的编制编成 五、紊乱无力的后勤保障。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邓世昌

第六次, 1931年918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虽然最后日本投降了,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之战。

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彻底明白了国难的真相!”“人人应视为与己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的两大政党,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的促进了两党的再次合作,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最后发展到全中国,终于开创了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新局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300学识网 鲁ICP备202202907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