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全民法定节假日。
(图片源自网络)
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周处除三害”历史典故中的西晋名士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按照当时干支历十二地支顺序“寅卯辰巳午”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五日正是“午”日。汉代以后,人们习惯使用数字代替天干地支纪月、纪日,节日的时间也从午月午日演变为五月五日。端也有“初”的意思,因此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就称端午。唐代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而成为主流称呼。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恶日避邪”说。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按中国古代地支和五行相对的说法,地支中的“午”对应的是五行中的“火”,“午”代表阳火,午月午日,为两火相重,火气过旺,因此被称为恶日,需要采取各种避忌习俗,以保佑人身安全。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就有记载:“孟尝君是五月五日出生的,他的父亲以五月出生的孩子将对父母不利为由劝他的母亲不要养育他,他的母亲偷偷地把他养育了下来。”由于当时人们对巫术、禁忌、五行、阴阳等中国独特历史文化的信仰,就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相关活动避邪祛灾,并一直传承到现在。
(图片源自网络)
二是纪念古人说。目前民间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也有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东汉孝女曹娥、晋国大臣介子推的说法。相传屈原为楚国重臣,作为新兴改革派,倡导举贤授能,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弟等人的强烈反对和排挤,挑拨楚怀王和屈原的关系,屈原被免了官职,四处流放。屈原晚年,秦国攻破楚国,楚国一蹶不振。屈原亲眼看到国破家亡,报国无门,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身于汨罗江中,自沉而死。百姓闻讯划船捞救却失望而归,遂荡舟江河寄托哀思。为了不让江中鱼类和虾蟹蚕食屈原的躯体,大家又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划龙舟、包粽子的习俗。唐代文秀的《端午》是说明端午与屈原有关的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最早记载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是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馋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端午节纪念屈原,体现了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
三是祭祀龙图腾说。近代出土的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种几何印纹陶文化遗存,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五月初五是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春秋之前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图腾祭祀的习俗,划龙舟是对崇拜龙图腾文化的传承。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戴香包等。
(图片源自网络)
吃粽子。粽子是用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主要材料是粽叶(芭蕉叶、芦苇叶、竹笋叶、荷叶等)、馅料和棉线。形状主要有三角状、四角状;口味有咸粽和甜粽;按馅料分有枣粽、肉粽、八宝粽、豆沙粽、蛋黄粽等。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粽子实际要比端午节出现的时间更早。春秋时期粽子就有自己的名字“角黍”,“角”是指三角形状,“黍”是指粽子的馅料是黄米。到了晋代,粽子正式定为端午节食物。
(图片源自网络)
赛龙舟。“五月五,龙舟鼓。”龙舟的形式多样,有“真龙”、“草龙”、“大龙”、“小龙”等;颜色有“黄龙、”“蓝龙、”“红龙”、“白龙”等。比赛时,坐在头尾第一把桨的都是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选手,除划手外,还有鼓、梢、旗等人员配置,分工精细,各司其职。“鼓是令,梢是命”,鼓声响,齐出桨,划桨的节奏随着鼓点的变化而变化。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赛龙舟体现了团结协作,努力拼搏,自我加压,勇往直前,敢于争先的开拓奋进精神。
(图片源自网络)
插艾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年的端午节人们在门前挂艾草除瘟祛邪,祈求平安。从科学角度讲,艾草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气味浓烈,有驱蚊蝇、驱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习俗讲究“挂单不挂双”和“挂鲜不挂干”,在中国古代有“单为阳,双为阴”的说法,端午节这天被称作“恶日”,阳气最盛,物极必反,午时之后就是阴气开始冒出之时,需要阳气抵御,更能起到驱邪的作用;“挂鲜不挂干”是因为新鲜的艾草气味更浓,驱虫效果最好;也不能挂不完整的和太阳暴晒过而活性差的艾草,因为不完整和活性差都是民间忌讳的。
(图片源自网络)
戴香包。端午节人们会佩戴香囊,辟秽悦神,抗菌驱虫。香包又叫香袋、香囊,是用象征五方五行的“青红白黑黄”五种吉祥颜色绣制,香包通常填充一些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不仅寓意平安健康,还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它的制作工艺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2009年9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也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2025-02-25 01:22:59
2025-02-25 00:54:44
2025-02-25 00:37:59
2025-02-25 00:05:29
2025-02-25 00:04:06
2025-02-24 11:26:08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300学识网 鲁ICP备2022029071号-7
把钱存在银行,并非完全没有风险,有几种风险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