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学识网

首页 生活常识

雄关漫道丨古建里的中国

100人浏览   2025-01-17 00:52:07

关”是“關”的异体字,汉字简化时借用为简体,是个会意字。金文的“关”写作“①”,从门,门扇上各有一根竖木和一个门环,状如插在门上的闩,是个门闩的形象。篆文的“关”写作“②”,将金文字形予以繁化:门环增加为两个,竖木则变成个向上弯曲的钩锯,这样就可以在横竖两个方向插入木棍,使门关闭。



《说文》释为:“,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声。”本义是指“门闩”。《墨子》:“门植关必环锢。”用“门闩”之本义引申指“关闭”,进而又引申指设在险要之处或国境上的“关隘”和“要塞”。


瓦当上的“关”字

古代筑城以卫国,而卫国之门即是关。因此,关就是设在国境上的门户。“关在境,所以察出御人也。”(蔡邕《月令章句》)这种渊源于古代战争的建筑,起盛于我国西周、春秋时期,那时,诸侯纷争,割地称雄,“依山筑城,断塞关隘”,以御敌国。秦王朝一统中国后,修筑长城,广治驿道重设关防,从而出现了更多的关津要隘,随后的历朝各代也都在不断地调整和添设,其中以汉代为最盛,因而有所谓“秦时明月汉时关”之说。


秦长城遗址

古代见于记载的雄关险隘数以千计,类型也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大系统:一个系统是设置在长城沿线的关城隘口,通常称之为长城关,另一个系统是设置在水陆交通咽喉之地的关,防津渡,一般称之为驿道关。


拱卫历代王朝北国边疆的华夏大院墙——长城,西起临洮,东达辽东,沿途险要之处筑有大量关城隘口,至今还遗存有明代以前18个朝代设置的古关遗址达百余处。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长城名关,如今留存于世者、多为明代不断加筑修造的结果。


国家邮政陆续发行的长城系列邮票中,展露长城关隘雄姿的就有十六处,著名的有:嘉峪关(甘肃嘉峪关)、雁门关(山西代县)、黄崖关(天津蓟县)、宁武关(山西宁武)、偏头关(山西偏关)、居庸关(北京昌平)、古北口关(北京密云)、慕田峪关(北京怀柔)、紫关(河北易县)、娘子关(山西平定)、九门4关(河北抚宁)平型关(山西繁峙)、山海关(河北秦皇岛)。


雁门关

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是长城线上的“雄关三胜”。


矗立于长城东端起点的山海关,北枕燕山,南襟渤海,因处山海之间而得名,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山海关

关口为一长方形城台,下辟砖拱券门,上筑高大城楼,为两层重檐九脊歇山顶,檐下悬巨幅匾额书有“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楼为东西向,东为关外,西为关内,南北连接长城。


与雄伟的山海关呈遥相对应之势的另一座雄关,是位于长城西部终点的嘉峪关。


嘉峪关

它南有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有坡陡谷深的黑山,因关城建在嘉峪山麓而得名。古“丝绸之路”经此关,是古代通往西域各国的要道,有“天下第一雄关”之誉,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关隘。


关城有三重,依山势而筑,东、西各辟一门,门外建有瓮城,门上构筑城楼。关城四隅筑有城堡式角楼,西面则有凸出的罗城,作为关门的双重防线,南、北城墙正中还建有敌楼。整个嘉峪关重城重关,居高凭险真可谓是“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雄。”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西北的军都山峡谷中部。秦始皇修长城曾“徙居庸徒(奴隶)于此”,因此而名。它建在一条长四十多里的“关沟”内,关城巧妙利用“两山夹一水”的险要地理环境,从而成为古代北京的西北屏障,故有“重门天险”之誉。此关还有两个外围关口,一个在南,叫南口;一个在北,叫八达岭。八达岭地势险峻,山崖上至今还留有“天险”二字的题记。


居庸关

明代大规模修筑长城,历时百年,可谓“空前绝后”。为了使都城固若金汤,万夫莫开,在北京北部和雁北(大同以北)的长城线上不仅构筑了多重城墙(有的地段多达二十余重),而且以其险要的内外三关,形成了对京城的拱卫之势。河北的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为“内三关”;山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为“外三关”。这六大显关有如一道铜墙铁壁,护卫着京城的安全。


民间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的娘子关,位于山西平定县境的绵山,原名苇泽关,因唐高祖女儿平阳公主曾统领娘子军镇守此关而更名娘子关。现存关城建于明代,有关门两座,有楹联曰:“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当代诗翁郭沫若也曾留有“娘子关头悬瀑布,飞腾入谷化潜龙”的名句。


娘子关

人称“京东首关”的九门口关,又名一片石关,是长城线上唯一的一座桥形水关。它位于河北抚宁与辽宁绥中交界处,建于明洪武年间,因横跨九江河并筑有九座泄水城门而得名,九门口下铺有近七千平方米的过水铺石,形成“一片石”景观。关口依山跨河,长城顺山势而上,九道水门构成屏障,扼冀辽之咽喉,素为兵家重地。明末著名的“一片石”之战(李自成大战吴三桂)就发生在这里。


九门口关

长城重关,通常都是由城堡、关城、烽堠、敌台和多道城墙组成,远望宛若碉堡,巍峨壮观,气势恢弘。而设在交通要隘、水陆咽喉之处的驿道关,其规模虽不及长城关那般关高城重,气势磅礴,但它的“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足可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


“险莫若剑阁”,这是军事家对剑门天的描绘。剑门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蜀道中的险关,在四川剑阁县北大剑山,山脉横亘百里,绵延起伏七十二峰,峰间一峡谷两边危壁陡峭,相峙如门。剑门关自古就是由秦入蜀的要道,“凡欲取蜀者必先攻占剑门,而欲据蜀者也必须守住剑门”,古往今来,兵家争战不止,秦国时张仪、司马错由此,入境灭蜀,三国时诸葛亮在此修筑天楼,至今尚存姜维屯兵抗钟会遗址,及至近代则有1935年的红军长征强占剑门关之战。


剑门关

驿道古关中最负盛名的有虎牢关、函谷关和昭关。


虎牢关在河南荥阳县境,相传周穆在此养虎而后建关。它南连嵩岳,北拒广武山,山岭夹峙,犬牙交错,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是各路诸侯的纷争之地。宋司马光曾题诗曰:“天险限西东,难名造化功,……徒观征战处,今古索然空。”


虎牢关遗址

河南的函谷关,总共有三处,即:古函谷关、魏函谷关,汉函谷关。它们分处不同地点,置于不同朝代。位于灵宝县境的古函谷关,为西周敬王时所建,它地处山势峻绝的崤山峡谷,深险如函,素有“崤函之险甲天下”之誉世人所称“十大名关”之一的函谷关即指此关。


函谷关遗址

建于楚平王时的昭关,位于“楚尾吴头”的安徽含山县境大、小岘山的峡谷间,两峰相峙,中劈一径,是吴楚两国的交通要冲。春秋时楚将伍子胥,因父兄仇而亡楚奔吴,过昭关受阻,急得一夜须发生白。后人在此建有伍相祠,祠内悬一匾联云:“父仇不共戴天,叹英雄过关,吹箫乞食;故国不堪回首,统吴师入境,掘冢鞭尸。”


古昭关遗址

设置在江河重要渡口的关津,特别值得一提的有蒲津、茅津和孟津。


它们均为黄沙上的古老渡口。位于山西永济蒲川的蒲津,建有蒲津关。春秋鲁昭公元年就曾“造舟于河”,为历史有记录的首座架在黄河上的浮桥。此关津直至明代仍为战守必争之地。茅津又称陕津,俗称上河头,地处山西平陆,南濒黄河,自古为交通、军事要地。据《左传》所记,秦伐晋,“自茅津渡”。孟津,在今河南孟县境内。相传为周武王伐纣盟会诸侯并渡河之处。东汉始设津防于此,称孟津关,为洛阳周边八关之一。


古代名关多有诗家咏唱,其中,唐诗人王之涣、李颀歌咏的玉门关,王维歌咏的阳关,无愧是历代“关诗”的传世名章。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古从军行》)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送刘司直赴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诗人常通过歌咏这两座关隘来抒写绝域的遥远和塞外的荒凉。


玉门关设置于汉代,位于敦煌西北80公里处,是古代中西交通的重要门户,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阳关在玉门关南,也是古代通往西域的必经关口。


玉门关

因世纪伟人毛泽东的一阙《忆秦娥·娄山关》,令贵州遵义以北大娄山的娄山古关愈加焕发生机。此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川入黔的交通要隘,地势极为险要。清代著名的黔北农民起义奋力攻取此关,成为古代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即使在现代战争中,仍是军事家的注目之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此奋勇鏖战,大败黔军,从而激发了诗人的灵感,抒写出气贯长虹的千古绝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关既是境上门户,所以设在区域地界的关塞很多。


《水浒传》有一回叫“卢俊义大战显岭关,书中赞誉昱岭关:“缴州一处紧要墙壁”。此关即位于皖浙边界的清凉峰南“无陡步夷旷者”(《徽州府志》),可见其险。近代作家郁夫曾游此关,并有《出昱岭关记》,作者对“上视危整,下临绝涧。”的险境赞赏不已,还作有《出昱岭关》诗:“盘旅曲径几多弯,历尽千山与万山。外此更无三宿恋,西来又过重关。”类似的界关还有不少。如浙、闽边界的枫岭关,陕、鄂、豫边界的荆紫关,赣、豫边界的梅关,陕、晋、豫边界的潼关等。迤逦于皖、鄂、豫边境的大别山更有十二重关,形成一条天然防线,成为历史上重要的兵争要隘。


素有“南天第一关”之称的大南关,又名雍鸡关、界首关、镇南关、睦南关、友谊关。设在华夏南国边陲广西凭祥的中越边境,是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口。初置于明代,后世屡加重建。1965年改建成雄伟的拱式城楼,额书陈毅题写的“友谊关”。清时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近代孙中山领导的“镇南起义”均发生于此。


友谊关


岁月悠悠,不知凡几的千古名关,几乎座座都经受过血与火的洗礼。这些古老关塞的原有防御功能虽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一种历史遗迹仍旧使人流连,备受赞赏。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300学识网 鲁ICP备202202907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