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学识网

首页 生活常识

苏轼写西湖的诗名句(苏轼笔下的西湖)

100人浏览   2024-10-18 09:01:24

《和陈述古拒霜花》

【宋】苏轼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尽管苏轼的这首《和陈述古拒霜花》如此动人心弦,但终究没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名篇,因苏轼在杭州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苏轼之前,最广为传颂的杭州篇什是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据说,后来金主完颜亮读到该词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遂兴投鞭断流之志”,可见当时“柳词一出,堪为惊绝天下”。苏轼到杭州时,柳永去世已二十年之久,却再也无人将杭州描写得如柳永那般令人神往。苏轼虽对柳词整体不大瞧得上,但从俞文豹《吹剑续录》所载的苏轼直接问幕士善讴“我词比柳词何如”句可见,他还是跃跃欲试地抱有与柳永一较高下之心。时人和今人看到的是苏轼在杭州留下不止一阕一首的不朽之作,它们既伴随苏轼的生活,也恰到好处地对应了杭州这座人间天堂。

今日杭州有“十景”一说,景景与西湖相关。关于西湖,《咸淳临安志》写得清楚,“明圣湖,周绕三十里,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水道,瀦而为湖。汉时金牛见湖中,以为明圣之瑞,故名。以其负郭而西,故又称西湖”。

苏轼在杭州写诗不少,西湖自是当仁不让的笔墨重心。

今人很容易看到,苏轼面对西湖时,思绪总格外绵长。一目了然的证明是,苏轼写下的与西湖有关的诗一写就是四五首,每组都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在苏轼的诗题中,第一次出现“西湖”二字的是《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在《宋史》中,蔡准无传,其名气远远比不上后为北宋第一奸臣的儿子蔡京。当时,蔡准在杭州,日后将权倾朝野的蔡京还只是小小的钱塘尉,算是苏轼下属,二人有所往来。

与蔡准游西湖两个月后,苏轼再为西湖写下五首《望湖楼醉书》。当苏轼七月因公务外出归来后,又迫不及待地以一组《夜泛西湖五绝》的组诗来尽吐思绪。从第二首的“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可见,苏轼已将西湖视为能听其衷曲的知音。对苏轼来说,对生活的感叹也好,对官场的忧虑也好,甚至对大自然的物我两忘也好,再没有哪座山、哪泓水比得上西湖的安慰了。今天就苏轼毕生作品来看,更能看出苏轼的创作之路就是一条洗尽铅华的返璞归真之路,这条路的重要环节就是西湖对其感受和语言进行的数年洗涤。

沈立离开时的熙宁五年(1072)八月,正是秋试之时。按规定,秋试必须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放榜,熙宁五年杭州却推迟了两天。此时,天下闻名的钱塘大潮已近尾声,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得清楚:“临安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苏轼虽觉“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无”,还是在放榜日未加入倾城人流,从其诗题可见其去处——“《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对苏轼来说,杭州有西湖,便如同肉身有了灵魂,自己的种种情感几乎全部可以倾泻在西湖之上。唐朝李白曾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之句,原因无他,面对敬亭山的李白发现后者便如自身。苏轼面对西湖,也有面对自身之感。山水构成自然,大自然的真正妙处就是“处处无声胜有声”,这一点除了真正的诗人,鲜有人展开入骨体会。在李白之前,有多少的诗人面对过敬亭山,但有谁写出过李白那样的诗句?同样,在苏轼之前,有多少的诗人面对和描写过西湖,虽世人皆知白居易笔下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句,但与苏轼的诗一比较就能发现白居易只把西湖当作自己的情感点缀,其笔下虽有“湖”字,写的还是自我,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是西湖的知音。

与白居易不同的是,苏轼日日陪伴西湖,自己的种种情感也都交给西湖,自己的全部心灵也沉浸在西湖,只有这样他才能从面对西湖走向认识西湖。对西湖来说,它也是第一次被一个诗人真正地认识。苏轼最著名的写西湖的诗作写于熙宁六年(1073)夏季。某日,苏轼在湖上饮酒,天气先晴后雨,西湖在他面前再次展现出既清新又朦胧的面貌,于是提笔蘸墨,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今天,读者对第二首耳熟能详,第一首却鲜为人知,实际上二者互为关系。兹全录如下: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轼对西湖深入骨髓的体会和认识。不能说第一首不如第二首,而是第二首的不动声色和举重若轻在苏轼笔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就这两首诗的关系看,若无第一首“此意自佳君不会”的自信挥洒,第二首也难以横空出世。苏轼需要告诉世人,所谓“此意”,就是雨也好、晴也好,都是大自然对西湖施与的“淡妆浓抹”。西湖能接受“淡妆”,也能接受“浓抹”,这是西湖作为大自然代表的本质体现。

对苏轼来说,则是经历沧桑也好,满怀欣悦也好,内心渴望的不过是自己的人生能最终走向平缓。因此,苏轼与西湖的关系也就在诗中达到了水乳交融——西湖就是苏轼,苏轼就是西湖,甚至该诗还使西湖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称谓,这是苏轼语言的胜利,也是他情感的胜利。

此外,流连西湖的苏轼不仅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到达高峰,还将诗之外的另一种表现手法锤炼出震惊世人的千姿百态,这就是有宋一朝文人墨客悉心培养并壮大且影响至今的词。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300学识网 鲁ICP备2022029071号-7